新型冠状病*的传播途径
概况
新发传染病20世纪70年代以来,几乎每年都有病*、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新发传染病,新发传染病刚出现时,人类对其特点和流行规律缺乏认识,不掌握或较少掌握防治方法,易出现传播快速、波及范围广、感染人数多的公共卫生事件。比如埃博拉、SARS、MERS等。
新型冠状病*是一种新发现的冠状病*,称为新型冠状病*,国际病*分类委员会将新型冠状病*命名为SARS-CoV-2,WHO将新型冠状病*引起的疾病命名为COVID-19。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分型从轻型到危重型不等,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年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新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疾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乙肝、结核、SARS),采取甲类(霍乱、鼠疫)传染病的防控措施进行管理。
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必须具备三个环节
传染源: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传播途径: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源):无临床症状,但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病原学或血清特异性抗体监测阳性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者筛查、聚集性疫情调查和传染源追踪调查等途径发现。
超级传播者(传染源):如果1人传播了10人以上,而且被传染的人都已经确诊那么这个传播者就可以称为“超级传播者”。他们为数不多,但防止出现超级传播者非常关键。
密切接触者(易感人群):密切接触者指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集前2天开始,来采取有效防护与其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u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u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什么是飞沫传播?
飞沫大液滴(红色)迅速沉降至地面,影响范围月1-2米,而气溶胶是空中漂浮的微小液滴(灰色)则可长时间悬浮在空中,可漂浮约10米。带病*的气溶胶根据气温、环境等因素可在空中停留几分钟至数小时不等,新型冠状病*在气溶胶中可存活最多3小时。
飞沫:一般认为直径>5um的含水颗粒
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均可从口腔或鼻腔喷出飞沫,在距离1米范围内的人际接触时,可被直接吸入而导致感染。
医务人员在对患者实施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支气管镜检查、气管插管,或给患者翻身、拍背等刺激咳嗽的过程中,以及心肺复苏时,也有可能吸入患者喷出或咳出的飞沫而导致感染;
通过飞沫传播的病原体:流感病*、SARS冠状病*、腺病*和脑膜炎奈瑟菌等。
什么是空气/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是指悬浮与气体介质中、粒径一般为0.um-um的固态、液态微粒所形成的胶溶态分散体系。含有微生物或生物大分子的气溶胶叫生物气溶胶。
在进行实验室操作时,产生的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气溶胶会对操作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也会导致样品之间的交叉污染,使用生物安全柜可以避免这些危害和污染。
气溶胶粒子的大小不同,经呼吸道到达体内的深度和归宿不同
粒径越大沉降越快
>um的飞沫沉降很快
<50um的飞沫在04s内就扩散开了
大于10um,一般被阻留在鼻腔内
5-10um,可到达支气管
>5um的飞沫能够被呼吸道黏膜捕获
气溶胶粒子越小,进入的部位就越深
<5um,可进入细支气管和肺泡
<1um的在肺泡内沉积率最高
<0.4um的粒子能较有地进出肺泡并可随呼气排出体外,沉积较少。
什么是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是指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病原体而传播。含有病原体的血液或体液等经粘膜或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直接接触含某种病原体的分泌物引起传播。
间接接触:病原体通过污染的物体或手等媒介而接触传播。手常常是间接接触的传播媒介,比如揉眼睛、挖鼻孔等。
新型冠状病*在物体表面存活时间:在铜表面可存活最多4小时,在纸质材料可存活24小时,在塑料和不锈钢表面则可存活2-3天。
易感人群
新型冠状病*肺炎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均可发生,与接触病*的量有一定关系,如果一次接触大量病*,即使免疫功能正常,也可能患病。是否感染还取决于接触机会,并不是抵抗力强的人群感染的风险会更低。儿童的接触机会少,感染的几率低,同样的接触机会,老年人、有慢性病的人以及抵抗力产的人感染几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