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为国为民肝脑涂地、无私奉献的栋梁之才,他们以坚定的爱国主义,顽强的探索精神,踏实的勤奋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为民族的科技振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深受祖国人民爱戴。
年,为了展现中国现代科学家的辉煌业绩和伟大精神,我国发行了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三组特种邮票,全套共4枚。他们分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数学家熊庆来、医学家张孝骞、微生物学家汤飞凡。能以个人形象作为国家纪念邮票发行的,自然是为祖国的发展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的天之骄子。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中国医学界的“顶梁柱”汤飞凡。
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中国人不知道汤飞凡是何人,有何功绩。那么,今天笔者就带大家来认识一下这位可以写进世界医学史上的中国人!
他是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也是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中国第一人,被称为“衣原体之父”,其一生为中国研制出了狂犬病疫苗、白喉疫苗、牛痘疫苗,和世界上第一支班疹伤寒疫苗,堪称中国疫苗之父,正是他消除了威胁中国人民的沙眼、天花、麻疹等等病毒,拯救了无数中国人,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记住他名字。
01:立志学医,振兴中华
年,汤飞凡在湖南降生。在那个战乱的时代,加之常年天灾泛滥,汤飞凡祖上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落为市井乡绅,以教书育人维持生计。家境虽然不怎么样,但汤飞凡从小在父辈的教导以及“振兴中国”思想的影响下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年少的他就有怀有满腔救国于危难的远大理想。
由于汤飞凡生长在一个“百姓咽糠茹草,至有饿毙自尽者”旱情交迫的年代,亲眼目睹过身边的亲戚、邻居被疾病苦痛折磨,甚至听到中国人被人讥笑为“东亚病夫”。从小深受爱国主义熏陶的他,便种下了一颗悬壶济世之心,立志学医,意欲振兴中国的医学。
年,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首届招生,年仅17岁的汤飞凡立即报名参加考试。但是入学除了对医学基础知识的考核以外,还要考英语,汤飞凡虽说从小就接触过西方的思想,但他从未学习过英文。为了能够进入到湘雅医学院学习,他鼓起勇气找到了当时的主考老师,并说“请允许我暂免英语考试,进学校后再补考。”
当然,汤飞凡也说明了自己的理由,当时的英语主考老师为他的一番言论所感动,在查看他其他的笔试成绩后,便毫不犹豫地做出了破格将他录取的决定。就这样,汤飞凡成为了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的第一批学生,也是全校年龄最小的学生。
当时的医学院的学习生活非常艰苦,能坚持到最后顺利毕业的仅仅只有10个人,汤飞凡就是其中一个。在这7年里,他除了不断努力学习医学知识外,还刻苦学习了英文,克服了英语语言障碍。也正因如此,他比其他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毕业后产生了出国留学的想法。
有了扎实的医学基础后,汤飞凡并不满足去当一名普通的医生。因为他知道,当医生一辈子也救不了那么多人,如果学习研制病毒疫苗,那么他能救的人肯定要多得多。刚好在当时,也正处于微生物学发展的黄金时期,看到国外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科赫”和“巴斯德”,他想为什么中国不能一个“巴斯德”呢?于是,他来到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细菌系进修。
在此后的3年时间里,他一直秉持着“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一头扎进了实验室里,通过帮助做实验的人观察动物,做病理解刨,分析实验结果,不仅掌握了很多病原的致病原理,还扎扎实实地掌握了各种实验技术,短短三年时间,就被提任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助教。
02:出国深造,驰名中外
经过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学习,汤飞凡对研究病菌和细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使他更加坚定了学医救人的信念。他也很清楚地知道,要学医振兴中华,仅靠国内的医学教育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汲取国外一些更加先进的医学技术与经验才行。
于是在年,28岁的汤飞凡接受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邀请,进入到了该校医学院细菌系继续深造。在哈佛学习期间,他始终恪守着手脑并用的原则,在世界学术前沿不断深入、刻苦钻研,脚踏实地攻关克难。他的过人之处很快被细菌系的系主任秦瑟教授所挖掘,于是便主动邀请汤飞凡到自己的实验室里,和他一起进行病毒研究。
汤飞凡虽然天赋并不过人,但他勤于动脑动手,不懂的地方他总会在一旁认真观察学习、做记录,有了基础知识后就自己动手做实验,即使失败也从不气馁,相反的,他愈挫愈勇,不断总结失败经验,不断摸索,直到成功为止。
当时,立克次体、病毒等微生物在还处于拓荒时期,而汤飞凡的加入使得这项科研项目有了很大的进展。在此期间,汤飞凡对研究病毒性状和包涵体本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在已知的病毒和细菌之间存在着“过渡微生物”,即病毒是可滤的、能离心沉淀的、能自我复制的,这些在立克次体、牛胸膜肺炎支原体等研究中,皆能够证明了他的猜想是正确的。
汤飞凡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新发现,让老师们都惊叹不已,在国外声名鹊起,大家都希望他能留在哈佛继续搞研究。毕竟刚打开病毒界的大门,他理应留下继续和老师们一起深入探索。但他更清楚地知道,祖国此时更需要他,于是在收到时任中央大学医学院院长颜福庆的书信后,他便毅然回到了上海,担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细菌学副教授。
03:回国任教,救死扶伤
回国之后,在国内医学条件落后以及各种实验配备严重缺失的情况下,汤飞凡开始白手起家,自己搭建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室。平日里除了教学以外,他就利用最简单的设备开始研究工作。那时候的生活、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可他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过研究病毒。
年,医学院脱离了中央大学而独立,更名为上海医学院,汤飞凡才有了一个经费充足、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工作,也终于有了进行较复杂研究的机会。他除了研究病毒外,还作了不少传染病病原学工作,如对沙眼、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膜炎、流感、致病性大肠菌肠炎等的研究。短短几年间就发表了20多篇很有医学价值的论文,推翻了国际上一些病毒学家之前对病毒错误的说法,在国际医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在此后的很多年里,由于受到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汤飞凡再也不能安心于实验室的生活了,热爱祖国的他走出实验室到离火线只有几百米的地方救治伤员。在此期间,他目睹了许多战士英勇牺牲的场景,使他也忘却了自己的安危。他虽然不使用刀枪,但在战场上他却让无数英雄战士重新站起来,奋勇杀敌。
除了战争,当时我国也处在瘟疫流行猖獗的时候,而当务之急,就是建立起防疫工作。颜福庆再次邀请汤飞凡参与到抗疫防疫的工作当中。但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防疫站屡遭日军破坏,根本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为了救国救民,汤飞凡开始四处奔走,辗转来到昆明,在这里筹资建立起了防疫新址,尽管条件十分艰苦,可他并没有因为条件困难而降低科学标准和对工作的要求。通过不断研究实验,防疫处生产的疫苗和血清制品,不但供应了大后方的防疫需求,就连盟军也开始向中国防疫处采用汤飞凡所研制出来的生物制品。
04:攻坚克难,拯救国人
年,汤飞凡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批临床级青霉素以及世界上第一支班疹伤寒疫苗。在那个战火纷飞、瘟疫横行的年代,这样接连不断的好消息,着实是振奋人心,汤飞凡成了中国人民坚强的后盾。抗日战争胜利后,汤飞凡所带领的研究团队被迁往了北平,并成立了中央防疫实验处。
新中国建国伊始,因受鼠疫影响,政府决定大规模实施预防接种,要求研究所扩大生产,保障疫苗供应。如此艰巨的任务,又一次落到了汤飞凡的肩上,但他依旧充满信心。可任务刚开始就遇到了非常棘手的问题:国内没有接种鼠疫减活菌苗,只好从苏联进口,可仍无法满足国内的需求。
为此,汤飞凡亲自带领团队夜以继日的研究研制,用了短短两个月时间,就制造出菌苗余万亳升,有效地遏制了冀北疫情大规模扩散。汤飞凡还研究出了黄热病疫苗、乙醚杀菌法,疫苗产量可达每天10万支,在年就彻底消灭了天花病毒,比全球消灭天花病毒早了16年。
除了天花之外,中国当时至少还有50%的人患有沙眼,有“十眼九沙”的说法,因此该病对中国人民危害极大。烈性的传染病毒在汤飞凡团队的努力下已经被控制住,但是沙眼仍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许多地区流行,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为此,汤飞凡向卫生部申请展开对沙眼的研究工作,并得到了批准。
沙眼流行至少已有三四千年,是一种非常难治的病。很早之前,就有很多微生物学先驱者对沙眼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试图寻求治疗的方法,只不过最终的说法不是被否定就是未能证实。由此可见,这种病的病原体以及致病原理是非常难以判定的。
经过多年的实验与研究,汤飞凡对病毒性状和包涵体本质早就有了很深刻的认识,所以他认为沙眼病原体是比牛痘病毒更大的、接近立克次体的“大病毒”,许多性质近乎鹦鹉热和鼠蹊淋巴肉芽肿病毒。以这样的思路,他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同时保证了所选病理材料的可靠性。
最终,在份实验材料中,有48例含有包涵体,并发现包涵体有四种形态,即散在型、帽型、桑椹型和填塞型,阐明了它们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澄清了自从年发现沙眼包涵体以来的混乱认识。他论文中写道:“原体和始体均为沙眼病毒的演变形式......”
对沙眼的病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之后,汤飞凡开始了新的研究和实验,凡事他都要亲力亲为,不断攻关克难,最终在第八次实验中成功分离了第一株沙眼病毒TE8。从开始研究,到分离出第一珠沙眼病毒,前后仅用了一年时间。
汤飞凡成功分离出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很多人建议他赶紧发表成果,因为世界上很多实验室正在竞争分离沙眼病毒,不赶紧发表的话,怕被人抢走。但作风严谨的汤飞凡并没有采取这个建议,他深知这项实验的艰巨,于是他又经过了一年多的重复实验,最终于年10月发表了实验论文,这时候世界才真正了解到沙眼病。
05:英雄陨落,世人敬佩
为了证明自己的实验结果是正确的,他还以身试毒,使自己的一只眼睛患上典型的沙眼,并且为了观察全部病程,他坚持40多天后才接受治疗,无可置疑地证明了TE8对人类的致病性。沙眼病毒分离成功,让发病率从原来的55%降到6%,瞬间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轰动,汤飞凡也被认为是最有望拿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攻克了这一世界性的难题后,他又成功分离出了威胁儿童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的麻疹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拯救了中国数以千万计的儿童。但当他快要到达医学巅峰之时,时代悲剧就很不幸地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汤飞凡一生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成果累累,却被批为“民族败类”。人言可畏,不堪负重的汤飞凡选择自尽而亡(年9月30日),享年61岁。向来性格倔强刚烈的他,宁愿庄严的死去,也不甘无端的受辱。而汤飞凡作为一个前程远大的科学家,更是百年难得的医学奇才,他的早逝,无疑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一个无可弥补的损失。
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权威李约瑟爵士在得知他的死讯后,给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写的一封信,称汤飞凡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公仆,他还称赞汤飞凡是“人类的朋友”、“预防医学领域里的一位顽强的战士”。
汤飞凡死后,他的妻子为了维护他的名誉和保卫他的学术成果,进行了坚韧不拔的斗争,直到80年代末,汤飞凡才终于得到正名。汤飞凡,一个必须写在世界医学史上的中国人,他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值得我们永远敬佩,永远怀念。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