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性脑膜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夏天外出除了防晒,你可能还得先给娃来一针 [复制链接]

1#

前两天,给5岁的汤圆做U9儿科常规检查的时候,我们顺便接种了蜱虫疫苗,我们所在的巴符州,每到夏天就蜱虫出没。

今年因为疫情,给神兽放电主要都是户外草地或者森林进行。

这些地方的共同特点就是草多,树多,在南德,还有蜱虫多。

刚来德国之时,未婚未育,也不知道蜱虫为何物。

后来逐渐在妈妈群和朋友圈,看到妈妈们咬牙切齿地晒出自家娃被蜱虫咬过的照片后,才见识到了蜱虫的厉害。

蜱(pí)虫,英语Tick,德语Zecken,主要栖息在草地、灌木丛中,以吸食血液为生,不管是幼虫还是雌雄成虫都吸血。

它们的吸血对象除了陆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等,还有人类!这些都是它们的宿主。

当宿主从草丛经过,它趁机紧贴宿主身上,吸血的同时,还将唾液和肠胃内容物(含有各种病原体)输送到宿主身上,所以这是蜱虫叮咬的最大的危害,它可以在人畜之间传播一些传染病。

▲抱歉为了更好地展示,不得不放图,而

这个听起来像极了我小时候听大人说起干农活时会吸人血的“水蛭”(也称蚂蟥)。

但,蜱虫却比水蛭还狡猾。

它不吸血时,个头极小,和跳蚤差不多,猛地一看,以为是皮肤蹭到了哪里,不认真看,很难被发现。

蜱虫的吸血量很大,在不同发育阶段,吸饱血后可胀大几倍至几十倍,雌硬蜱甚至可达多倍。

吸血前和吸血后

蜱虫另一个狡猾之处在于,它在叮刺吸血时,基本无痛感,一心扑在玩上的娃,可能无法及时察觉。所以才有很多妈妈在给娃洗澡时才发现,可那时候已经有点晚了。

蜱虫第三个狡猾之处在于,吸血很贪心,它是“浸入式”叮咬,把它的整个头部,螯肢和口器都插入宿主的皮肤中,这也增加了去除的难度!

在蜱虫头部前端,有个口器。

这个口器表面布满了倒齿,作用类似“锚”,刺入皮肤,牢牢紧扣在宿主身上,行走奔跑根本甩不掉。

▲黑箭头所指就是蜱虫的口器

如何取出蜱虫是一项很需要技术的活。大体上是用尖尖的镊子,夹住蜱虫头部,刺入皮肤的口器和螯肢的部分,然后垂直向上的方向,拨出!

▲取出蜱虫两个关键点:1、夹头部的口

取出蜱虫两个关键点:1、夹头部的口器;2、垂直向上拔出;

切记不是夹住肚子或者蜱虫的腹部,因为这样反而会让蜱虫更多的肠道内容物因受到挤压,通过已刺入皮肤的口器进入人体内,输送更多的病原体。

但蜱虫实在是太小了,上图看似很简单,但是实际情况往往让你傻了眼。

看看下图,心急之下,谁能手不抖心不慌地稳稳钳住头部,慢慢拔出呢?

所以取出蜱虫是个胆大心细的技术活。德国幼儿园都不敢揽这个活。

在俩娃入园的一沓待父母签字的资料中,夹着一纸通知,上面写着:

如果幼儿园发现小朋友身上有蜱虫,幼儿园没有权利,也不会负责蜱虫的处理,会马上电召家长,带小孩直接到诊所去找专业人员拨出。请同意。

▲常备家中的拔蜱虫专用工具

即使家长有专业工具,也顺利地取出了蜱虫,因为口器上的倒刺有留在皮肤下面的可能,也要带娃继续到诊所,进一步彻底清除残留物并给伤口消毒。

一朋友,也在南德,旅途中娃被蜱虫咬看急诊,几年下来,对付蜱虫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被这么小的蜱虫咬一口会有什么危害呢?

蜱虫在将鳌刺刺入宿主皮肤时,除了局部充血、水肿发生急性炎症反应外,更有可能传播一些很难对付的疾病,其中之一就是初夏脑膜炎,德语Frühsommer-Meningoenzephalitis(FSME)。

这个初夏脑膜炎,是由FSME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攻击人的脑膜和中枢神经系统后,可能导致患者的脑膜、大脑和/或脊髓炎症,甚至可能是致命的。

根据德国数据统计,被蜱虫蛰后,感染FSME的风险估计高达之一。

假设高危地区约2%的蜱虫感染了FSME病毒。被FSME病毒感染的蜱虫蛰伤的人中,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患有疾病。有的人,感染后没有明显的疾病迹象。

初夏脑膜炎之所以棘手,是目前临床上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治疗,一旦被感染,只能对症治疗,缓解高烧或疼痛等症状。

所以最好的方法只有预防。

预防不被蜱虫咬到,或者被蜱虫咬了,最大程度降低可能被传染的FSME病毒的风险。

因此,德国疫苗接种委员会STIKO对于在FSME病毒的高风险地区生活的人或者去这个地区的野外游玩的人,都建议接种FSME疫苗。

在德国,哪些是FSME高风险地区呢?

这是德国传染病疾控中心罗伯特·科赫研究所(RKI)对于五年内FSME发病的大数据做出的划分,包括巴伐利亚州、巴登-符腾堡州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黑森州、图林根州和萨克森州的部分地区。

另外,德累斯顿市区和部分萨尔州和莱茵兰-普法尔茨地区,和下萨克森州的埃姆斯兰区。

这个FSME疫苗就是文章开头,儿医征得我们同意后,给汤圆打的蜱虫疫苗Zecken-Impfung。

这个蜱虫疫苗并不是打后就能免于蜱虫叮咬,而是对付蜱虫叮咬可能带来的FSME病毒对人体的危害。,

因为蜱虫常见于家庭花园、草地和森林,这些都是德国小朋友常活动的场所。

尤其在德国幼儿园,本身就鼓励户外活动,在疫情下更成了家常便饭。

最近更是平均一周两次,幼儿园通知家长给娃带上水壶和一点干粮,老师会带出去玩。

▲大班组外出游玩照片,

汤圆身上穿的是德国小孩野外必备的防雨裤

在德国Stockholm的卡洛琳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Institutes)一项研究表明,

儿童感染FSME病毒的频率与比设想的还更高,因此很有必要给小朋友接种蜱虫疫苗,

蜱虫疫苗,理论上一岁以上的幼儿就可以接种了。

汤圆5岁,平时假期我们自驾游、回下国,走走各个博物馆、科技馆也就打发了。今年因为疫情,估计很多野外活动,所以今年第一次接种。

蜱虫疫苗是灭活疫苗,接种分为三针,汤圆是在胳膊上接种。

打后两天,汤圆都说胳膊都会有轻微疼痛,第二天她连续发烧了三天,每12小时烧起来,大多在39度出头,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疫苗的后续反应。

第二针和第三针会在第一针的一个月后,和半年后进行。

在德国,蜱虫疫苗由保险公司承担,在疫苗本上,列在其他适应症和旅行疫苗的页面。

▲汤圆的疫苗本(旅行疫苗专页)

蜱虫的活动高峰期在夏天,接种在上一年冬天、或者初春就应该开始了,接种后短期内就能建立起FSME病毒的免疫力。

今年因为疫情,出国游变得扑朔迷离不可控,加上边境管控和酒店住宿的不方便,估计今年带娃出门的首选是各种户外活动,短途的直接森林徒步,长途的可以自驾游+野营或房车出游。

俗话说得好: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尤其是个头这么小的蜱虫。

和蜱虫过过招的妈妈总结了几个外出游玩小建议一起附上。

1、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森林草地长时间玩,尽量长衣长裤,不穿凉鞋;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裤口塞在袜子里;

2、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防蜱虫液(德国的驱蚊液往往都有驱蜱虫的功效),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

我们家常备的驱蚊液,按照年龄段用不同的,且放在推车上,以备随时需要

3、草地、森林游玩回来后,好好检查孩子全身(比如在给娃洗澡时),尤其是蜱虫常会附着的地方,比如头发、脖子处等毛发隐蔽部位;

4、在高风险地区的,建议每三年接种蜱虫疫苗;

如果你有丰富的蜱虫经验,欢迎留言区分享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