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令狐伯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现在的中国流行文化越来越多元化,特别是市场当下热门作品观众骂声一片,但某些小成本作品口碑却不错。
比如这个都市大剧经常被骂谈恋爱,职场悬浮不接地气等等。结果偶尔出现的一两部小成本剧偏偏很接地气,观众口碑也不错。
最近国产剧就出现了这样一部作品,那就是李漠导演,周依然、杨新鸣、鄂靖文、梁靖康、刘钧、康可人等主演的《三悦有了新工作》。
这部剧的导演李漠前作是年的《我在他乡挺好的》,豆瓣评分8.1,讲的是几个北漂女孩的喜怒哀乐,特别是随着她们的好友胡晶自杀而引发出的现实主义,可以说入木三分。
这部剧从题材上来看,类似今年暑期档大获成功的《人生大事》。它还是一部相当接地气的国产都市剧,所以它才能拿下豆瓣8.3的高分。要知道这是一部国产剧,要是部外国剧起码还得高上一两分在8.5左右。
毕业没有工作,家人嫌弃啃老?这部都市剧让多少年轻人“泪崩”这部国产剧的剧情这里就不赘述了,因为更新到12集,13集只剩下最后一集,剧情三言两语讲不清楚吧。还是讲讲这部剧的切入点吧,虽然它讲的是丧葬的故事,当下很多年轻人很难说能和这个职业有什么联系。
但这部剧和导演前作《我在他乡挺好的》一样,导演确实拍出当代中国年轻人的某些困境。
女主角三悦的困境是什么呢?说到底,在进入丧葬这个行业前,周依然饰演的女主角三悦就像现在大多数中国年轻人一样。大学刚毕业,选的专业本来不是热门专业(三悦学的是舞台设计和化妆)。
要说这孩子多么优秀呢不至于,但是也不算差对吧。结果明明考核成绩第一名,但单位宁愿招个更能吃苦的男生也不招她。
如果只是工作上面遭遇打击还罢了,家里的母亲从小对于三悦就是很苛刻的那种,不管三悦怎么付出,什么表现都没有什么好话。
好比三悦没有找到工作心里很难受,想着母亲能安慰自己,但母亲看到她不但没有半句好话,还用老一套的思想去骂她(你如何如何)。
三悦的心里是非常难受的,于是成天宅在家里玩手机,吃泡面,啃老。
这些本来就让三悦和母亲的关系很僵了,她又不同意母亲再找一个男的,最后母女间就爆发出了强烈的矛盾。
最终三悦被母亲赶出了家门,都站在天桥上面有种想死的心了,这时大姨的介绍下去了殡仪馆当化妆师。
你要说这部剧谈恋爱呢,也有和男主角谈恋爱的,但涉及到家庭、职场、朋友、爱情、现实男女问题困境等等,多维度的展示人生的思考、丰富了殡葬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也一定展现了当代年轻人的困境。
很多人不太明白三悦有什么好痛苦的?准确的形容就是当下中国年轻人的“丧”。
这姑娘就是因为家庭和学历的原因,在遭遇工作的挫折之后需要温暖,然后开始害怕尝试,对于家里人的某一些话很敏感,比如说母亲痛骂再去找工作、不要呆在家里啃老等等,还骂你这不行,那不行。
你可能会想自己读了那么久的书还在家里啥也不干很遗憾,但完全没有动力去改变,所以会和身边的人摆脸色,情绪逐渐变得非常糟糕。自己很多念头和想法还有行为,很激动,很偏激,很不可理喻。
倒不像网上说的什么抑郁症背锅,关键就是抑郁症之前的那个状态挺让人难受的。
现实里很多人在身边的人帮助下会慢慢改变,比如家人不行,有好同学吧,好朋友吧,或者工作后可能遇到了一群好的同事、好领导,或者甚至遇到了恋人和另一半,其它社交生活等等。
但是也有很多人并没有尝试去改变,一边工作生活,一边保持这样的生活,所以最终变成了生活上较为孤僻,精神上喜欢丧文化的单身年轻宅人一员。嘴里动不动就是想死,想要躺平,活着没有什么劲,一个人也挺好的结什么婚?生什么孩子?
这部剧不是让女主角一直丧下去的,但女主角在找到工作前,还有刚找到工作时的很多表现上面,导演对于中国当代都市年轻人的生活、工作、家庭和精神困境把握得还是挺精准的。
这是它能能拿下高分,能让那么多年轻人共鸣共情的主要原因。
一部网剧让无数年轻人“破防”?《三悦有了新工作》好在哪里这部剧倒没有让女主角一直丧下去,先不提国产剧大方向不太支持让你丧,它主要走的也是《人生大事》那种主角遇到困境,因为某个人和事改变,最后和生活、家人、工作、甚至是自己和人生和解的路子。
这个网络上面还是比较商业化的,只是披了个现实题材的类型。
女主角三悦经过大姨的介绍走后门进入殡仪馆工作,开始工作马马虎虎,还完全不能适应。先遇到虽然严厉但外冷内热还有老年痴呆的师傅,再到鄂靖文,康可人这样的两个好姐妹,后来还遇到梁靖康饰演的男主角。
中间的现实主义就是因为化妆师的工作,女主角会遇到很多死者背后眼神出的现实问题,这个方面还是比较接地气。
如果要说缺点的话,我觉得和导演前作《我在他乡挺好的》一样,足够现实主义,但又不像日剧那样情感细腻感人,对于现实困境刨析得入木三分,差了点。
这部剧和阿b的《突如其来的假期》算是类似的了,但因为台词剧本的原因,《假期》整体风格偏文艺浪漫,所以台词文绉绉的不会让人感觉突兀,而这部《三悦有了新工作》偏现实题材。
其实感觉更简单朴实的台词,还有拍法更加触动人心。
因为大家平时说话不太会特意咬文嚼字用辞藻修饰,还有各种戏剧桥段不会刻意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遇到的困境和被教育心灵释然也一样,这部剧感觉模仿了日剧的风格,很多地方感觉可以很深入的探讨一下,但碰一下边就浅浅过去了,让人有感触却又触及不到内心深处。
同时在风格拍法上面,明显也不是中国现实主义电视剧的拍法,比如过于柔光美化的滤镜和画面,这种处理手法明显让人想起日剧,结果又没日剧的那种入木三分,自然而然的让人无法沉浸,始终有些游离的感觉。
总的来说,这剧想拍深刻点,但表达上总浮于表面,而且出现的死者背后家庭的角色形象比较扁平。这个题材我是觉得挺新颖的,但是完成度感觉比起《人生大事》都差了点,还是有些可惜。
最后,这两年出了几部这种类似的小成本网剧,我感觉都挺挺接当代都市生活的地气。《突如其来的假期》,还有这部剧,包括导演的前作《我在他乡挺好的》。
这些剧里的年轻人并不是千篇一律的面具人,能让我感觉到他们有喜欢的在意的,有厌恶的,是有血有肉有优缺点的现代年轻人,而不是单薄的只为发展剧情堆砌现实主义,结果没有自己思考的纸片人。
这几部剧虽然距离普通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有点远,但有被触动到,主演都好好看,无滤镜就很真实,素颜也直接怼,老演员和青年演员也都很棒,剧本虽然有点高于现实但发人深省(主要是主角某些的行为我不太理解)。
电视剧版《人生大事》?谁说国产都市剧“不接地气”最后,当下国内影视博主和网友动不动吐槽国产剧“不接地气”,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娱乐方式。大家乐于观看这些快餐式吐槽,以取笑这些剧为乐,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真的痛心国产剧发展的前途堪忧,而是因为这种批判讽刺编剧、演员、资方的东西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愉悦感,看个乐子。
所以说,各种批判观点也好,国产剧本身也好,它们流行起来大多时候是因为它们都是娱乐具象化的一部分,不应该有高下之分。现在只能看见说“国产剧”架空、悬浮的批评,没有自己的批判性思考,一味地把国产剧缺点放大,难免有失偏颇。
国产剧现在确实良莠不齐,感觉上是专业性跟娱乐性的结合不够,快餐式的剧本和套路不经打磨,缺少灵魂,但近几年优秀的作品也不少,那些不接气的都市剧不提,现在《突如其来的假期》《我在他乡挺好的》《三悦有了新工作》这种令人眼前一亮的网剧,说明我们的时代不缺新颖和接地气的创作者。
虽然国产剧确实还有很多缺点和来自各方的压力,但信息化时代观众的审美和三观都是在线的。我相信最终占据市场的,还是那些兼具品质与趣味性的电视剧。
而且,之前国产都市剧悬浮不接地气,有个原因就是中国发展太快,创作者却还是老一辈,他们早早成功了生活优渥,压根不懂现在城市化后年轻人的喜怒哀乐和精神状态,这些冒出来的都市剧的年轻创作者,明显就是懂的。
类似还有《白夜追凶》编剧指纹,今年编剧的《庭外》第二个故事《落水者》大概是我看过国产律政剧的天花板,一查发现指纹80后,律师出身。
《三悦有了新工作》要说多经典不至于,但这些剧的出现还是标志着这种接地气,打到年轻人的国产剧开始冒头,背后就是青年创作者的冒头,我相信这种电视剧未来会越来越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