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今年23岁,这是一个普通人认为连熬几个通宵都不会累,感冒也只用睡一觉就能好的年纪。但23岁的小李这一次却因为头痛、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他到底得了什么病?
从蒙自转送医院急诊内科的小李,此时右上肢完全无法动弹。
医生:“尽量抬一下这一边,动一下我看看,平平地动一下能不能动,捏捏拳,尽量捏一下。”
小李:“不行啊!”
医院的检查资料上看,小李右侧肢体的偏瘫,源于头一天中午突发的脑梗塞,医院已经为小李做了溶栓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
神经内科医生:“头还疼不疼?”
患者:“疼。”
神经内科医生:“头还疼。”
患者:“嗯。”
神经内科医生:“你跟我说一句话,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眼睛看得清楚吗?”
患者:“有重影。”
神经内科医生:“头晕不晕?”
患者:“有时候会晕。”
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刘达:“溶栓以后说明没溶开,有小栓子没溶开,现在遗留下的就是偏瘫,说话语音功能有问题,说话不清楚、吐字不清,这个情况在他这个年龄还是很少见的,23岁的病人。”
年纪轻轻为何就患上脑梗?在此之前小李身上发生过什么吗?
小李的父亲:“他是洗了个冷水澡就开始头疼了,医院里已经观察了两天了,后来他打电话回来,我们说疼的话就回来。”
父亲说小李此前一直在上海工作,9月初开始出现头疼症状,以为只是普通感冒,但吃药输液后头痛依然没有缓解,一个星期后伴随发烧,就回到老家治疗。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最终发现小李的发热头痛并非普通感冒,而是颅内感染引起。
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刘达:“治疗了一个月了,家属都说要好一些,头疼、发烧的情况似乎是控制下来了,但是又突然发生一个脑血管事件。”
之前是脑炎,住院过程中又继发脑血管疾病,两者之间是巧合还是存在关联?由于患者手中的检查资料并不齐全,医生也无从做出判断,需要进一步完善检查。
医院急诊内科ICU主治医师尹建宏:“这种年轻人,这种小伙子,没有其它的危险因素却出现了这种病,不管是自身免疫性的疾病,或者继发于感染以后的这些都是要查的,病情是比较复杂、比较危重的,所以我们也建议他还是尽快能住到ICU病房,进行密切的病情监护和治疗。”
得知要住进重症监护室,小李内心却很纠结,久病未愈,让他的身体和心理承受了双重打击。
小李的父亲:“病情稳定一点才会转回去啊,他们是怕你这个病会不会加重,所以在重症监护室监护,别揉眼睛,眼睛疼吗?”
小李的母亲:“要这么多的钱,他说别医了,我们说转院上来,他说不要转了,回家了,不管怎么样还不是要医,怎么样都要医好。”
接下来,找出病因成为了整个治疗的关键,随后小李接受了核磁、CT、穿刺等一系列检查,他的颅内感染也进一步明确为结核性脑膜炎。
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刘达:“核磁共振的增强提示这个病人的脑膜有多发的、增强的、结节状的团块状的信号,结合他腰椎穿刺、脑脊液的检查,就再一次证实了这个病人是一个很典型的、颅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高度指向是一个结核的可能。”
至于脑梗,由于小李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的可能性被排除,脑血管检查也没有发现明显异常,医生考虑还是因为结核性脑膜炎导致的小血管的炎性病变而引起。梗死面积虽然不大,但很不幸地处于一个运动神经传导纤维最集中的地方,所以导致他出现严重偏瘫。医生说通过积极地康复,小李的偏瘫还是有可能恢复的,目前小李已经转到神经内科进行治疗。
医生:“把脚抬起来,抬高一点,这只脚的肌力还是恢复很多,但手的力量还差一些,慢慢会好起来的啊,康复科医生来了你要配合,主动地还是要去锻炼。”
此外,小李还需要接受抗结核的治疗,通过联合、足量地长期服用有效的抗结核药,控制感染。对于结核大家并不陌生,医生说,自从卡介苗普遍接种以及抗结核药物的应用,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已经明显下降。
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刘达:“人群对结核菌是普遍易感的,怎么去预防结核的感染呢?最关键的第一个还是疫苗的接种,要纠正随地吐痰的习惯,另外就是增强个人的自身免疫,这个也是很重要的,规律的饮食、规律的生活,不要过度疲劳、过度饮酒,尽量不要吸烟。”
急诊室里看人生
播出时间:
今晚(10月24日)18:40
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
YNTV-2《都市条形码》
下周一(10月26日)晚21:30分
云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
YNTV-6《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