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王振义来源/医院供图(下同)
上周央视播出“寻找最美医生”节目,95岁的王振义获得“最美医生”称号。作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终身教授,他见证新中国血液肿瘤治疗从无到有、跻身世界一流。这位医疗战线的老兵说,自己最大的荣誉源于解除患者痛苦、解决医疗难题。
让病人吃得起药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是最为凶险、病情恶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白血病,若不及时治疗,90%的病人将在半年内失去生命。年,王振义开始研究,当时国际上治疗M3的主流方法是化疗,但患者化疗后的五年存活率才10%到15%。王振义提出大胆想法——用诱导分化的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经过八年的探索,王振义最终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可在体外将M3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
年,一个身患M3的小女孩生命垂危。“医生,想想办法!”家属苦苦哀求。王振义研究病情后,建议用尚在试验的全反式维甲酸。很多人劝他别冒险,王振义说,“我们经过八年研究,我相信科学,我有信心!”奇迹出现了,小女孩只吃了一周的新药,病情出现转机,病情最终缓解,30多年过去了,她依然健康地活着。这是世界公认的诱导分化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第一个成功案例,王振义因此成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
去年,电影《我不是药神》把抗癌药推进人们视野。其实,王振义是名副其实的“真药神”,他找到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效药”后,没有申请专利,而是希望所有相关患者尽快用得起。这种被称为“特效药”的*色小药丸,只用口服,一盒11块钱,即便过了三十多年,这盒药也只要元,还可纳入医保,而类似药物价格高达两万元。他说,作为医生,要让全国病人吃得起药。
此后,王振义和学生陈竺、陈赛娟等又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法,使这一凶险的白血病五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7%以上,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该成果被誉为“上海方案”,并被国际权威指南指定作为一线经典治疗方案,还被誉为“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之一。
为祖国上战场
很少有人知道,王振义还立过*功。年是他在医院前身——医院工作的第二年,当时驻守华东的很多战士患上血吸虫病,华东**委员会指示上海等地组织医疗力量帮助部队突击防治。王振义第一时间报名参加血防队,出色完成阶段性的防治任务,受到华东**委员会和第三野战*表扬,王振义也被授予三等功。
年4月,王振义第二次报名参加上海第五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当时,医院发现一种怪病,很多战士咳血、头痛,医生诊断为肺结核并伴有结核性的脑膜炎,用药后不见好转。王振义发现,出现这种病状的有一大群人,当时战士们为了改善伙食,常在当地捕捞鱼虾,会不会是过去文献上介绍的肺吸虫病呢?肺吸虫虽主要寄生在人体肺部,但也会跑到脑膜,进而导致咳血和头痛症状。当时医生从未听说过这种疾病,所以将信将疑,王振义将病人咳出的血液拿到显微镜下观察,果真找到肺吸虫卵!这医院及时治愈了一大批患病的战士。为此,王振义被*队授予二等功。
培养更多人才
王振义虽未出国留学,但深谙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的真谛,深信爱国就要为祖国培养出人才,他不但自己做出卓越的成就,还创造“一门四院士”的团队奇迹。
中国科学院院士、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是王振义的得意门生,他常说起王老师帮自己修改硕士研究生论文。王振义一遍遍修改,他就一遍遍整理抄写,老师改了十遍,近两万字的毕业论文陈国强也抄了十遍。王振义每次都坚持把自己的学生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最后,甚至不署名,意在让年轻研究骨干承担更大责任。
年,他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让贤于陈竺,“年轻人对于血研所的发展更有好处”。正是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由他一手创立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逐渐成长为国际著名的学术高地。
如今,95岁的王振义教授仍坚持每周四上午进行“开卷考试”,每周学生们都会向他提供一个疑难病例,王振义就会用一周时间搜索全球最新文献,并思考分析制作成PPT与大家一起探讨,疑难杂症到这时往往能找到线索和治疗方案。他笑称这是对自己的“开卷考试”。这些年,只要他身体无碍,风雨无阻都会来到学生和患者身边。王振义常说:“我这一辈子看好了一种病,而我最遗憾的是只看了这一种病,还有很多病没有攻克,希望每个医生都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更好地解决病人的问题。”
新民晚报记者左妍